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未来20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最大的难点和重点在于占国土面积93%、人口85%强的县域。因而,十六大第一次鲜明提出了要"壮大县域经济"。
2006年,旗美文化落户耒阳,潘艾东率先在耒阳提出“发展县域经济”理念,并提出“品牌兴市,发展耒阳”的商业口号。
县域经济到底是什么呢?
1. 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县域经济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但是,区域经济学的不少理论、方法在运用时还需要结合中国县域经济的具体情况,有关县域经济的发展规律还需要我们努力探索。
2. 县域经济具有一个特定的地理空间,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区域界线明确。
3. 县域经济有一个县级政权作为市场调控主体,有一个县级财政,因此,县域经济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并有一定的能动性。温家宝同志指出"农村的发展,县委、政府是关键。"。
4. 县域经济具有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
5. 县域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县域经济不是封闭的"诸侯经济",具有开放 性。县域经济虽然是在县级行政区划上形成的,但它又不同于县级行政区划,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县域经济要突破县级行政区划的约束,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县域经济还要接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
6.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县域经济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县域经济活动涉及到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一、二、三产业各部门。但是,县域经济又不同于国民经济,县域经济不能"小而全",要 "宜农则农"、"宜工则工" 、"宜商则商" "宜游则(旅)游",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产业。
7. 县域经济是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是县域经济的发展主题和方向。
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的切入点,是全面推进小康建设的重要任务。
纵观县域经济的发展历程和它特有的属性,我认为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作为一种区域经济,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它有着特有的历史地位和深刻内涵。具体来讲: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其活动涉及到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一、二、三产业各部门。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层次和基本细胞,县域经济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兴衰。
中国自秦朝置县以来就有了县域经济。
在2000多年的传统小农经济时代,由于化儒愚民、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的政策效应愈积愈深,自唐宋盛世以后中国县域经济开始变得越来越单一、越来越萎缩、越来越萧条,整个封建王朝也由兴盛走向衰败,由富强走向贫弱,由先进走向落后。
新中国建立以来,县域经济获得了"两次解放",国民经济也随之实现了"两次提速"。第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土地改革,使全国3亿多无地、少地农民获得7亿亩土地,免除700亿斤粮食的地租。1952年,粮食产量因此比1949年增加了45%,超过解放前最高年产粮的18%。1952-1958年,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7.7%,高于世界同期平均增长率3个百分点。第二次是80年代初期的家庭联产承包制,使农民从人民公社的制度中解放出来。1978-1985年,农业附加值增长了55.4%,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1.7倍,增长幅度创历史最高。1979-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平均增长9.4%,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大大高于世界平均增长3%左右的速度。
相反,上个世纪"大跃进"时代,县域经济遭受了巨大创伤,国民经济也面临崩溃边缘。当时,我们为了"坐飞机,乘火箭,赶美超英十五年",实行"全民炼钢,以粮为纲",并且试图消灭商品经济,建立了公共食堂,实行吃饭不要钱。然而,1959年和1960年,大约有2000万人死于饥饿,少生了1500万个孩子,因为妇女虚弱到没有了分娩的气力。在推进"大跃进"最卖力的安徽、河南、四川的一些地区,农民们甚至连妻子也出卖,妇女们也乐于被出卖到有饭吃的人家;农民们为了避免吃掉自己的孩子,不得不相互吃掉对方的孩子。在中国供应最好的城市--首都北京,年死亡率也猛增了两倍半。为减缓城市食品的供应压力,2500万城市居民被迁往乡村。
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都是区域经济。县域经济的基础是区域内的自然资源,而城市经济的发展主要靠资金、技术和人才。中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为了加快国民经济工业化与城市化,长期采取了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经济政策。县域经济为城市经济提供了巨大的资金、土地、劳动力等资源,城市经济在县域经济的摇篮中发育、成长。
据统计,1950-1978年,国家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的形式,每年提取农业剩余净额155亿元,用于城市与工业发展。1979-1997年,每年净提取811亿元,是改革前的5.2倍;国家和城市又从农村拿走土地2亿7千万亩,用于城区扩容、修建工厂和开发区,这笔土地以极低的价格从农民手中买走,中间被国家汲取6-10万亿元以上的剪刀差。
作为国民经济基本单元的县域经济,率先拉开了由传统小农经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序幕。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安徽省部分农民冒着"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危险,偷偷摸摸地将一些麦田、油菜田承包到自己家里去种,搞起了包产到户。凤阳县小岗村便是这项改革的发源地。当年村干部和十几户农民按手印立下大包干秘密协议,协议上写着: 如果村干部坐牢杀头,其他农户保证把他们的小孩养到18岁。1980年,中共中央发出当时著名的75号文件,对包产到户的形式予以肯定。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余全是自己的。由于"包产到户"从根本上打破了农业生产经营和分配上的计划体制,极大的释放了农业生产力,带来了国民经济的全面振兴。据统计,1980-1990年,中国农业年均增长率达5.99%,工业为11.1%,服务业为13.6%;与1965-1980年期间的农业年均增长率2.8%、工业10%、服务业10.3%相比,全面实现了经济提速。
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并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
县域经济是县域社会的脊梁。县域经济作为一种市场经济,一方面,不断剥离家庭的种种职能;另一方面,要求社会更好地承担抚养教育、赡养老人等职能。一方面,合力抗衡政治专制;另一方面,要求实行政治民主。一方面,千方百计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要求科学技术为经济建设提供持久不竭的强大动力。然而,教育科学、社会保障、政治民主的发展,都需要经济发展来支撑;离开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域社会发展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级行政区划的地域内统筹安排和优化经济社会资源而形成的开放的、功能完备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经济。也就是说,首先,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它以县城为中心,乡镇(尤其是建制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城乡兼容。其次,县域经济有一个较完整的市场调控主体,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并有一定的能动性,且具有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然后,县域经济以市场为导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具有开放性。最后,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其活动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一、二、三产业各部门,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产业。
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提出了"县域"这个概念,而且发出了"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的号召,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县域经济的问题被提到了议事日程并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关注,种种迹象和现实表明,中国走向县域经济时代已经是大势所趋。
回良玉指出,发展县域经济要着重做好六个领域的工作。包括:着力建设现代农业,拓宽农民的就业和增收渠道;着力培育特色支柱产业;加快小城镇发展,尝试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投入基础设施的改善;加快县域金融改革,缓解农民和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大力改善县域投资环境;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等。回良玉还表示,要扩大大中城市的产业向县域转移的规模,打破行政界限,逐步形成县域经济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分工的格局。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说:"中国的县域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对农业的发展,对农村的繁荣,农民的富裕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实现国民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县域经济的实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发展县域经济是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保证。农业及农村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也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农业发展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健全了,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以及农业的基础地位才更加巩固。也只有县域经济 发展起来了,带动了农村的商业、生活服务业的发展,才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第二,县域经济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基础。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十一五"时期中国推进城镇化的重要方针。小城镇建设要突出重点,讲究实效。因此小城镇的发展必须以县域经济的发展为前提。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也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才能促进产业集聚,人口集聚,小城镇发展才有经济基础。中国沿海发达地区的广大农村正是借助于乡镇企业enterprise的发展推动了城镇化步伐。
第三,县域经济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如何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是我们必须长时间内要面对的突出问题。县域经济的发展将能够在这方面发挥运用。县城和小城镇将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目的地。县域经济发展了,就能够为当地的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让城镇成为务工经商的农民新的就业平台。加快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可以避免农村人口过度集中到大中城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中城市就业压力和社会管理(manage)的压力。
第四,县域经济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中国农村人多地少,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产业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1990年以来,农民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从75.6%,降为2004年的59%。来自务工的工资性收入已经上升到了34%,从新增的收入来看,50%以上是来自务工收入。务工收入越来越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主渠道。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民要增加收入必须转移到城镇或者是非农产业。那么县域经济的发展,将有效推动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为农村提供更多的就业门路和就业机会,将成为农村增收的重要途径。
县域经济的资金供求有哪些?
一、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刚性增强。
首先,县域经济必须要走"工业兴县"的战略,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重新优化资源配置。发展工业,对资金的需求量很大,没有充足的资金保证,"工业兴县"只能是纸上谈兵。
其次,改变扭转落后的农业、农村经济,就必须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行农业产业化,走特色农业、订单农业之路。这就要适度调整压缩农业种植业的比例,加大养殖、蔬菜、林果业的建设。而林果业、蔬菜种植及养殖业的发展所需资金,要远远大于种植业。
第三,县域经济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把民营经济作为培育经济增长点的突破口。
第四,加强城镇建设。一方面政府加大对城镇土地资源的利用,对土地进行有效储备,统一收购,做好营运土地的文章;另一方面,为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加大引资力度,政府要加大对城镇工贸园区的建设,增强对城镇基础设施的投资,这些都要有大量的资金做保证。
二、县域资金分流严重,加剧了县域经济资金供求矛盾。
一是邮政储蓄增势迅猛,成为县域资金外流的主要渠道。邮政储蓄只存不贷,吸收的存款全部外流,成为县域经济资金外流的"黑洞"。
二是随着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县级行的贷款权限逐渐上收,致使县级行贷款功能逐渐萎缩,存贷款比例严重失衡,造成县域资金的外流。
三是由于教育体制改革,高校扩招及学费价格的上涨,每年也需从县域抽走大量的资金。四是随着股票债券市场的发展和人们的投资理念的提高,加之银行储蓄存款利率的持续下调,造成部分资金流向股票债券市场。
三、金融信贷支持做为县域经济资金供应的主渠道作用呈弱化态势。
金融部门的信贷投入和吸引外资成为县域经济资金供给的主渠道。金融部门的信贷投入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因素,离开金融的信贷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便会因"缺血"而萎靡不振。但近几年来,受诸多因素的制约,金融的资金供给的主渠道作用呈逐渐弱化态势,总体表现是金融信贷投入总量增长缓慢,无法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合理资金需求。
四、县域民间借贷相对活跃。民间借贷并非是现代经济的产物,其历史源远流长。民间借贷在支持县域农村经济方面有其积极的作用,但其负效应也不容忽视。
发展县域经济要注意哪些问题?
第一,要把发展县域经济同发展特色经济结合起来。在一定意义上,县域经济就是特色经济,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围绕地方,坚持资源开发与市场需求的统一,找准地方特色和市场对接的着力点,突出重点,依靠特色,培育产业链条,使资源特色经济产业化,实现以特色产业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发展。
第二,要把发展县域经济同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enterprise结合起来。龙头企业enterprise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要加快培育龙头骨干,发挥其连接农户、开拓市场、推广科技、开发深加工产品、加强服务的积极运用。完善公司加基地加农户,公司加协会加农户,服务站加协会加农户等多种产业化机制,逐步把龙头企业 enterprise培育成为和农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企业enterprise,以龙头企业enterprise的发展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第三,要把发展县域经济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推进以县城为核心的城镇建设,提升城镇综合服务功能,促进农村人口和乡镇企业enterprise向小城镇转移。
第四,要把发展县域经济同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结合起来。转移农村的富余劳动力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县域经济发展了,县一级中心有望成为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目的地。县域经济发展能够提供一条将发展经济和提供就业结合起来的发展之路。所以要充分发挥县域经济对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重要运用。据有关估算,"十一五"期间,还有几千万农村劳动力要转移,这将给城镇就业带来很大的压力。如果县域经济发展,将会为农民就业创造机会,就能够在这方面发挥重要运用。
第五,要把发展县域经济 同促进农民增收结合起来。增加农民收入应该说是发展县域经济的根本目的。县域经济是要富民强县。富民就是农民收入的增加,强县就是使县的财力增加。这两个方面是要统一的。农民收入增加了,县里的财力也就能增加。从"三农"来看农民增收是中心。所以在发展县域经济 的时候要看到这个根本目的。发展县域经济还是要把农民增收,解决三农问题作为根本目的。所以县域经济发展要落到实处就要落在农村增收上。县域经济发展如何就要看当地农民是否增收。有了这个衡量标准就可以在一些项目的选择上和一些产业的开发上有所遵循。所以从解决三农问题出发,应该把农民增收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和首要目的。只有农民收入增加了,当地的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当地的县域经济才能够发展壮大。所以发展县域经济应该是紧紧围绕农民增收来展开。
从国家宏观上来讲要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不仅是农村经济的问题,同样也是宏观经济的问题。
解决了县域经济问题,也就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重要基础。
首先,要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对作为农林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县域经济制订相应的特殊政策。要本着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在财政、税收、金融、信贷、投资(investment)等一系列政策上,支持县域经济,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在财政政策方面,要根据新的要求,对县域经济发展实行更加优惠的财政税收政策,是适当调整现行的财政体制。"十一五"规划提议明确要求,完善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理顺省以下的财政管理(manage)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实行省级直接到县的财政体制。根据这个精神,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应适当调整市县财政收入分配体制,促进财力分配向县乡倾斜,给县级政府更多的调节余地。
其次,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支持。是否可以考虑探讨对县域新办的企业enterprise给予税收优惠政策,以解决企业enterprise初期发展的困难。县域经济发展确实很难,当地的条件各方面都有限,那么政府在税收政策方面如果能够给予适当的不同于城市企业enterprise的一些政策,能够吸引一些资金向县域经济转移。
第三,在金融信贷方面还是要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加大对县域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要健全融资担保机制。要探索建立健全县域企业enterprise融资担保机构。解决县域经济的中小企业enterprise担保难问题。要深化信用社政策。要真正把农村信用社办成面向"三农",服务"三农"的农村金融机构。
第四,投资(investment)政策。一是要积极调整投资(investment)结构,加大对县及县以下的投入力度。二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在公共设施的建设投资(investment)上也要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支持。这样既能够改善县域的区位条件和发展环境(environment),也能够直接带动县域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