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品牌时代!
Information / 资讯中心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的创业故事
来源: | 作者:旗美品牌商学院 | 发布时间: 2018-10-29 | 2006 次浏览 | 分享到:

  张小龙:Foxmail创始人,微信创始人,腾讯公司高级副总裁。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电信系,分别获得学士、硕士学位。曾开发国产电子邮件客户端—— Foxmail,加盟腾讯公司后开发腾讯微信,被誉为微信之父,被《华尔街日报》评为“2012中国创新人物。主要负责腾讯公司广州研发部的管理工作,同时参与腾讯公司重大创新项目的管理和评审工作。

  在微信商业价值爆发的今天,张小龙选择走出孤独。他走到了商业第一线,走上了马化腾走过的那条路。

  人人都爱张小龙。作为微信的缔造者,他凭这款产品所创造的商业价值(微信最新的估值是640亿美元)丝毫不亚于任何商业领袖,更重要的是,相比后者,张小龙的形象单纯多了。

  这名皮肤黝黑、爱打高尔夫球,开着一辆奥迪轿车的中年男子,在多数时候扮演着一名艺术家的角色,他将产品视为自己所创作的艺术品。张小龙也在这17年间,持续地进行着自我迭代与升级。

  多年前被以1200万元人民币卖掉的Foxmail与其说是他产品上的成功,不如说是商业上的失败——相比这点金钱,更值得惋惜的是他错过的巨大商业机会。这就是张小龙1.0,关键词是产品和技术。在微信初期,他将工具上升为平台,将服务用户的简单需求变成引导他们的喜怒哀乐,完成了第二次升级。

  现在张小龙正处在自己2.03.0版本的当口,只有完成商业的第三级跳,他才能真正主宰自己和微信的命运。

 

孤独的艺术家

  孤独是所有艺术家的天性和宿命,他们只擅长通过作品来与世界和用户沟通。

  1998年的秋天,周鸿祎经人引荐第一次在广州见到了张小龙。他看到这名在业界已是小有名气的程序员正和十几个人挤在一间小破办公室内,周遭烟雾缭绕。看到周鸿祎之后,张小龙掐灭了手上的烟,面无表情地向他走来。

  张小龙所开发的Foxmail已经拥有了200万用户,是国内用户量最大的共享软件。而当年周鸿祎还仅是方正软件研发中心的一名副主任。之后他偶尔到广州时会和张小龙一起买盗版碟。

  周鸿祎告诉记者,他们被小贩引导着走过七拐八拐的街巷,最后到达一个小黑屋里,屋内全是港台电影影碟。当时已经在广州生活了五年的张小龙,不会讲粤语也不会砍价,一直被当水鱼宰。周鸿祎喜欢看动作片,张小龙什么都看,但他总是会忘记他看过什么买过什么,下一次再买碟时你会发现他买的还和上次一样。

  当年的张小龙给很多人留下的印象,是一名优秀而落魄的技术人员,外在开朗,内心保守。周鸿祎说,当年Foxmail是没有商业模式的,他经常批驳张小龙这一点,说要加广告,要盈利。张小龙说为什么非要这样?只要有用户,有情怀就好了。每一次争论,都是张小龙以长时间的沉默来结束。这样的一个人怎么就做出了微信呢?”周鸿祎很疑惑。

  Foxmail 如日中天时,腾讯不过10万用户,多数人认为邮箱是比社交更大的一块领域。而正当马化腾、张朝阳欣喜地寻找风投向商业进军时,张小龙经常独自一人在深夜看用户来信,他手不离开键盘,一直按着下箭头,看着一封封信从眼前流过,每封信的停留时间不超过1秒。在张小龙眼里,Foxmail已经变成了一个大包袱,每天都有无数的人催促他往前跑,而庞大的知名度和用户量,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经济上或社会地位上的好处。

  一年后,张小龙选择将Foxmail出售给了一家并不知名的互联网公司博大。消息宣布后的夜晚,他写下了一封充满伤感情绪的信,他在信中将Foxmail比喻为他精心雕塑的艺术品。从灵魂到外表,我能数出它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典故。在我的心中,它是有灵魂的,因为它的每一段代码,都有我那一刻塑造它时的意识。我突然有了一种想反悔的冲动。

  艺术家张小龙一直是孤独的创作者,过去他走得很顺,直到这条宽阔的赛道中出现了障碍物——商业和盈利。傲游、千千静听、超级兔子等无数共享软件都被撞飞了,张小龙则侥幸进入了另一条跑道。当年他刚过31岁,但很多人认为他的个人传奇似乎就此终结。

  那年夏天,百度在纳斯达克上市,所有人都以为自己眼花了——百度股价从发行价27美元飙升至122.54美元,当天暴涨354%,人们看到了资本和商业的力量。张小龙则带着博大给他的收购款,买了辆车,去了一直想去的西藏。

  怎么说呢,这个人,太单纯。周鸿祎说。这名在商界以狡黠善战而著称的企业家,这样评价比他还大一岁的张小龙。

  错过了第一波互联网冲击纳斯达克的高潮后,博大走向没落。2005年,张小龙和Foxmail被打包出售给了腾讯。张小龙在腾讯接手了QQ邮箱,并带领着QQ邮箱超越网易邮箱成为中国最大的邮件服务商,但这只是他再一次证明了自己的产品能力而已。

  在很多时代,有力量的都是商人,多数艺术家都无法摆脱被商人供养而无法自主的命运。Foxmail给张小龙带来的是巨大的声望,以及颠沛流离的生活。张小龙身边一直围绕着商人,他和商人做朋友,甚至想去微软学习如何进行商业运作,但最终没有在商业上迈出一步。最后,他身边的大多兼具产品与商业天分的朋友都成功了,雷军、周鸿祎、马化腾,甚至当年采访他的记者李学凌。

有人评价,张小龙始终是一个赶潮的人,但他不在潮中。从一名程序员到一名产品经理,他学会了掌控自己的产品,但他始终无法掌控用户。然而慷慨的命运给了他第三次机会,而这次成功来得太大、太快了。

 

产品之神

  TM是个奇迹!” 微信产品总监曾鸣这样评价今日微信的成功。

  曾鸣是微信13名创始团队成员之一,他说当时包括张小龙在内的所有人都不知道要把微信做成什么样,更何况这些成员中还有一半是毫无经验的实习生。他们最初的目标是又快又稳定——这和张小龙当年做Foxmail的思路如出一辙,是一种单纯的做工具的思路。

如果张小龙的产品观只是停留于此,那么他做出来的充其量只是一款还不错的聊天工具。


 开心空间站

后来,微信的语音功能也在不断改变着人们的通讯习惯,没有什么不能用微信解决,干嘛还要打电话呢?

其实,当时研发微信项目,不仅内部有明确反对声音,另外当时雷军的米聊才是科技媒体们关心的明星项目。外部也集中批评张小龙抄袭,很多人相信微信是没有意义和前途的,这些事情QQ都能做。

不过最后微信还是被语音对讲功能激发出了潜能。查找附近的人、摇一摇也紧随热点成为最初用户量激增的重要三个增长点。

2016年,张小龙出现在微信公开课上,登台前一天,微信上线我和微信的故事”H5活动因访问量过大,导致服务器中断,谣言肆虐,说只要打开链接,支付就会不安全。一夜之间,数百万用户解绑银行卡。

在演讲上张小龙用自己的银行卡做了辟谣,一时间成为当年公开课的亮点。

 

牛在哪里

要说张小龙到底牛在那里?其实在于张小龙的个人魅力,本身是一个非常低调的人,奇妙就在于,他有使用技术打破世界的隔阂的能力。

惊人的天赋和对未来发展的嗅觉,让他能在互联网行业中如鱼得水。

张小龙,也十分能抓住人的的特性,研发各种有着不同诱惑有趣的功能,同时也正是这些功保证着微信用户的稳定增长。

现在,张小龙意识到微信已经进入第三战场了,从最初的社交软件到平台、再到如今想连接人与真实世界的工具。同时,微信变成工作QQ、朋友圈的垃圾信息太多、公众号打开率太低等问题也在缠绕着微信的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本站对文章内容将尽可能审核来源及出处,但对内容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其真实性及合法性。如您发现图文视频内容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及时予以修改或删除。